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商文化 > 企业文化

一群人 一件事 六十年

时间:2020-11-05 16:59:39 来源: 作者:陈 颖

  满眼的黄土山起起伏伏,纵横沟壑间,散落着些许村居。爬上一道坡,来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知青插队的宿舍。站在旧居内,仿佛时光倒流,看到那时闭塞、贫穷的梁家河。习总书记没有困于当时的处境,带领梁家河的村民修水井、建沼气池,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好事,让梁家河的人吃上饭,过上了好日子。

  这就是我眼里的脱贫,做实在的事,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扎根基层,服务农村,躬耕于此,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在中原大地,有这样一群人,始终坚持根系三农、相融共生的使命,助力农民致富,助推农村发展,六十多年如一日。

有这样一个人,乡亲们称他“老刘”。

  “腿瘸着还去上什么班,你说说你啊,老刘,路上雪不化,还得我这个老太婆拉你去上班!”

  “这可是过年,乡亲们都从外地回来了,我得看看大家有什么需求。”

  说这话的是57岁的刘中民,他是许都农商银行陈曹乡许田分理处的负责人。清理网点积雪时他从台阶跌下来崴了脚,打了石膏,无法行走,拄着双拐到网点坚持工作。

  35年前,老刘从部队转业来到农信社上班,从一个军转干部,转变为乡亲们口中的老刘。附近的乡亲常常这样说,“中民在不在,我来找他聊聊天”。

  “我在这工作这么多年,附近的乡亲都把我当作亲人,看到乡亲们更富裕、日子更好,我打心眼里高兴啊,”看到30多年来农村的变化,刘中民自豪地说。

有这样一个人,乡亲们称他“恩人”。

  “马上就要当爹了,你这件事真是让我后怕得睡不着觉。”

  “我这不是没事吧,放心吧,一切都好,”面对怀孕8个月的妻子,王少伟这样安慰。

  不会游泳的他,在那个月圆之夜三次下水救人。那时,王少伟刚入职农信社,为了更快了解附近村民生产生活情况,了解个体户、农户的资金需求,他工作在椹涧,生活也在椹涧。那个中秋夜,他独自外出,走到河堤上,听见小孩的啼哭声。看不见水里的情况,凭着救人心切的心情,他两次入水抱出两个落水的小女孩。孩子惊慌失措地哭着,他意识到不可能只有孩子,再次入水,拼尽全力将孩子的爷爷从三轮车的驾驶舱拖到三轮车车厢顶部,这才想起来拨打120急救电话。一家三口被救,而他,默默回到了椹涧支行。第二天家属打听到他工作的地方,连连感谢。

  如今再谈起这件事,椹涧乡的乡亲们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农商行的员工就是中,不仅为我们致富谋出路,关键时候更是信得过啊。”

有这样一个人,同事们称他“拼命三郎”。

  “娃啊,扛不住就回来吧,你不在妈身边,妈担心你啊。”

  “好的,妈,这个周末我一定回去,”电话这头的李运午满口答应下来。

  为了进一步下沉经营重心,助推信贷结构转型,精准支持农户、个体工商户,2018年9月份,许都农商银行成立了小微贷事业部。年轻的客户经理们,白天下乡跑客户,晚上加班做手续,常常工作到凌晨。

  回到家的那个周末,小微贷事业部的李运午在家突然晕倒,被救护车拉去了医院,经过诊断,原来是过度劳累身体出现的应激反应。

  他是一位从小家庭条件优越的90后,他的母亲怎么也想不通儿子为何要拼命工作。

  “妈,您不知道,我们的客户做的都是小本生意,资金需求急,耽误不得,看到他们迫切的眼神,我可不敢懈怠啊。”

  就是这样一个个人,汇成一群人,将日复一日的平凡,化作忠诚和担当,将对事业的追求,升华为无怨无悔的奉献。

  乡间的道路崎岖,贫困户脱贫的任务艰巨,我们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我们深知,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不能有丝毫动摇。因为在我们背后,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农民朋友的信任支持,更有家人的关爱和理解。

  青春是短暂的,融入伟大事业的青春才是永恒的。让我们携起手来,做三农事业的先行者,做脱贫攻坚的排头兵,为地方经济注入金融活水,为脱贫攻坚贡献农信人的青春力量!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