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商文化 > 信合艺林

墨下之谈

时间:2020-04-15 15:15:47 来源:中国农商行网 作者:贺佳芬

  不负春光景,正是读书时。

  近日,在学院导师的再三催促下,我终于打开电脑,准备写硕研毕业论文。打开电脑,点开文档,却不知道如何下笔,沉吟片刻,心想还有时间,等有思路再写不迟,于是又合上电脑,如此反复,已然几回。想起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意识到这不仅是灵感的问题,而是心中无“墨”,自然手指敲不出文。

  说到墨,我想起了父亲。小学时,父亲是乡村教师,亦是我的语文老师。从小,他便给我规定作业,每天记日记,刚开始我很排斥,但抵不过亦父亦师的严厉。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上初中,那样我就可以逃离父亲的“监控”,后来等到真正上了初中,却发现记日记已经成了我的习惯,也就坚持写着。那时候一支钢笔,一瓶墨水,就是高年级学生的标配,直到步入大学,这一坚持,就是8年。闲暇时整理,竟有了10多个厚厚的笔记本,打开封面,浓淡不一的墨痕,晕染的是儿时的叛逆,尘封的墨香,全是青春的味道。

  后来,我走入职场,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几乎改变了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我也不例外。敲打键盘代替了钢笔蘸墨,一个文档、一篇博文、一个朋友圈便是点滴生活的全部记录,可我总觉得少了啥,直到5年前。

  当时,我走出全县最远的乡镇网点,到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那时的我,不过只有1年半柜员经历,从日复一日、简单重复的柜员服务工作,到撰写对广度、深度、高度要求较高的综合性材料,突然的转变,全新的角色,于我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我几乎阅尽了办公室以往所有的文字材料、报纸等,把其中精彩之处、妙义之笔、可借鉴处,抄录在一本专门的橙色笔记本上;如果内容实在太多,就不惜整篇剪下来,粘贴在笔记本上,乐此不疲,那种久违的感觉,像是回到了写日记的学生时代。

  时至今日,笔记本之于我,已不再单纯的笔记本,而是我日后工作的源泉、养分,文思枯竭时,笔墨轻淡间,我只需攫取一滴,便可找回昔日不断沉淀的自我。

  犹如银杏之于农信人,农之本精耕,信之道精诚,一直是农信的精神之墨。而今,在农信人追逐梦想的过程中,这种精神也在不断传承与积淀中更显珍贵、更显隽永。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