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 金融研究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审计方法

时间:2019-10-22 14:56:03 来源:中国农商行网 作者:陆立松

近几年,各家银行为强化柜面业务合规操作,不断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学习、培训,提高临柜人员的业务素质,进一步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但实际操作中,表面的“合规”,隐藏在背后的却是操作风险,甚至有案件隐患。审计部门作为风险把控的最后一道关口,如何有效做好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审计,是各单位审计部门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就如何做好柜面操作风险专项审计做些探讨。

案例一:某银行在一次支行全面审计中,发现该支行负责人利用社保资金下划期与发放期的间歇期,用手工账的形式挪用社保资金从事验资垫款、贷款过桥,从而牟取利益,最终虽未造成损失,但因其性质恶劣,承担了刑事责任。

审计方法:社保资金专款专用,统进统出,每月一进一出,该类案件的迹象就是社保资金每月多次进出,且间歇期较短,进出金额相符,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审计人员在审计时仅需查看款项进出记录,每月超过2次进出账记录的,重点查看款项用途,就能及时发现问题,扼制风险的发生。

案例二:银行在一次ATM机专项检查中,发现下属支行ATM机存钞与实际不符,经盘查,由于其柜面操作人员日常消费较大,在实际操作中,该柜员发现ATM机不具备盘库功能,实际加钞与系统录入金额不一致时,不会发起预警,遂私自挪用银行资金20万元近半年未被发现。

审计方法:针对该类情况,如不经实际盘库,仅靠核对柜面账目是发现不了问题的,由于支行较多,全面盘查的及时性及保密性都得不到保障,相关柜员在知晓消息后,会进行弥补,这样盘查就失去了意义。审计过程中,该类案件发生的先决条件是加钞频率快、加钞金额大、出钞金额小、长期库存金额大。针对这几种情形,审计人员对加钞频率、加钞金额、出钞金额、长期库存金额设立阈值,由系统自动发起预警,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飞行检查盘库,就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并杜绝问题。

案例三:某银行一公司客户报案,其委托代发的工资缺口近1000万元,经公安立案审查,发现柜面操作人员长期为社会人员融资,快出快进,牟取利益。采取修改代发工资对象、金额信息,将发放信息私自修改成其控制的账户,资金回笼后再补足亏空,因社会资金链断裂,最终案发,涉案人员外逃,给银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声誉风险。

审计方法:普通的审计方法中,财务对账时显示的信息仅有进出金额、账户余额,但由于代发数据信息量大,逐笔核对费工费力而疏于排查。该类案件发生的先决条件是代发金额大、代发对象多,审计过程中可通过分析每月代发对象、金额变动情况,对工资发放对象变动频繁、工资金额变动较大、单笔金额较大的代发工资户进行上门核对,就能有效地发现、控制该类案件。

案例四:某银行的支行综合柜员由于操作失误,误将一份空白储蓄存折遗失,为避免处罚,该柜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掩盖动作,将后续凭证进行跳号使用,并手工涂改凭证编号,然后为了日终账实相符,谎骗运营主管授权,进行手工销号,蒙混过关。

审计方法:通过分析,重要空白凭证往往都是系统自动销号,即用一份系统注销一份,审计人员仅需排查应该系统自动销号但实际手工进行销号的情形,分析手工销号缘由,进一步调查就能发现问题,揭示风险。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