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农商纵横 > 服务三农

如何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时间:2019-10-09 10:38:28 来源: 作者: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整体上实现了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但农村金融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受阻”的问题依然突出。如何把“普惠金融”引入行政村,真正让当地农民享受到“不出村、无风险、高效率”的现代金融服务,资中联社针对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缺失的状况,积极探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着力解决金融领域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现状

就资中县域内情况而言,资中全县幅员面积1734平方公里,辖33个乡镇,392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132万,其中农业人口114万,域内共设9家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网点115个,其中农信社设立55个网点,占47.8%。金融机构在城区共设立服务网点36个,其中农信社设立10个,占27.8%;行政设立服务点79个,其中农信社分布在乡村的金融机构44个,占55.7%,在县域行政乡镇覆盖率为130%。截至2019年6月末,我社累计布放ATM机130台、 POS机420台、 EPOS助农取款点429个、发行银行卡155万张。确保镇镇有网点、有自助设备、村村有EPOS机、人人有农信卡,农信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中的主力军地位依然突出。

另一方面,从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分布来看,依然存在农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信社“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近年来抢占城区市场的竞争趋势,农行将发展空间聚焦城市,大多数乡镇的农业银行已经完成撤并,将更多的精力与资本转向城市,抢占城区市场。而邮储银行基于政策和体制等原因,在很多乡镇只设立储蓄网点,并未将资金有地为农村经济金融发展服务。因此,作为支持农村发展的“主力军银行”的农信社在农村金融服务的地位日渐重要。但是农信社由于受历史、改革发展、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在服务“三农”,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确待解决。

二、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融资难、融资贵

据业内人士统计,广大农村地区经过了国家的政策引导、扶持、金融指导等措施后,仍然存在着资金融资困难的问题。作为驻扎在农村地区最广泛的信用社,我们更要正视。农村地区客户分散,按客户规模大小来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拥有较好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企业;二是农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三是分散的农村家庭和农户。一直在说,金融行业是个特殊的行业,也因为它如企业一样讲求“效益性”。金融机构开展业务,以金融成本覆盖金融风险为基本原则。农村地区客户相对来说分散,且风险较难控制,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农村金融成本相对较高,也就是融资贵的问题。同时,由于农村地区农户分散,获客有限,风险很难做到有效控制,也决定了农村融资难的问题。这就是农村金融现状的特点之一。

(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

在金融科技大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强力推进的背景下,各商业银行加速聚焦“三农”与“小微”,不断下沉服务渠道,依靠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不断瓜分原信用社的固有农村阵地。金融科技公司也纷纷将目光投向农村市场,特别是正在布局农村电商的如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巨头,通过构建农村金融物流体系,加速了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渗透。近年来随着微信、支付宝等新型网络支付方式的不断成熟,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多样、高效、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获得了庞大的客户群体,让金融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信用社如还安于现状,不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将不能应对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面临现有市场份额日益萎缩的风险。

(三)农村金融服务意识不优

农村环境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上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注力,农村金融实现了大飞跃,但发展、进步的空间还是有限,金融服务品种和金融创新的能力存在极大的短板。随着近几年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大量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纷纷流入城市。这一批接受了城市文化熏陶的人,有不断上涨的金融需求,特别是80、90、00后等年轻人,已经习惯了“可以不带钱包,但一定要带手机”的移动生活方式,指尖金融正日益受到广大客户的喜爱,客户对产品需求和服务体验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一变化从最近几年信用社服务回乡务工人员的实际中能清晰的感受到。但同时信用社的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却未能及时跟进这一变化。服务理念仍然停留在单纯的办理业务、完成工作,没有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重业务、轻服务的思想较为突出,金融服务跟不上时代变法,不能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

(四)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加剧

为了更好的发展农村金融,监管当局将会放大农村金融机构的引入力度,力求农村金融有效提供、高效运转。同时,包括阿里巴巴、京东在内的网络科技企业也纷纷把注意力投入农村地区,网络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这些在给农村金融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给信用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引进竞争,活跃市场的同时又要做好风险防控;如何在产品创新的同时,回归本源,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如何要持续深度做好普惠金融的同时,又要有效防范风险,作为三农服务的主力军之一的信用社,要找准市场定位,同时也要抓住时代变迁的旋律和契机,做好自身革新。

 

三、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强化产品创新,紧跟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

实现农村规模经营、机械化生产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出路。国家鼓励进行土地流转,实行土地流转权的承包经营,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未来的农业形态将以产业化的形式高效生产。而产业升级,使原本分散的农村客户资源进行极大的整合,我们应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做好农村金融支持强有力的保障。一是优化“支农扶贫惠农”信贷产品,着力解决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微农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建立专属绿色通道,同时不断优化和推进线上线下办理相结合的模式,真正做到支农扶贫惠农,使国家政策落到实处,实现合作双方优势互补、互惠共赢。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贷款,促进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创新适用于县域产业化经营的信贷产品,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等特色产业发展。

三是积极探索发展“信用合作+专业合作”贷款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组织化发展。创新信用合作机制,把专业化发展中的各类专业协会、业主、政府相关部门等利益各方组织起来,形成共担风险、收益共享的共生体,积极组建“会员制、封闭型、小额度、非盈利”担保基金组织,形成行业担保机制,为各类经济主体贷款提供担保,以“信用合作+专业合作”贷款模式提供信贷支持,以金融手段提高分散经济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难的矛盾,加快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步伐。

(二)强化扶贫扶困,发挥普惠金融主力军作用

一是提升小额信贷额度,化解农民和县域个体户贷款难题。形成小额贷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将小额农贷服务对象,从传统的种养业拓宽到加工、运输、经商及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二是推进助学贷款和农村教育培训贷款,支持农村提高自主创业能力。进一步加大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投放力度,解决农村贫困学生就学资金困难。三是进一步推进各类创业贷款,解决县域居民创业融资难题。对县域内下岗创业人员、返乡创业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提供担保贷款。对农村干部、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等发放贷款,助推其带领更多的农民致富。四是规范与政府融资平台合作互动,促进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加强与政府融资平台对接,积极支持有还款保证的县域公共设施、公益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强化科技创新,搭建多渠道金融服务平台 

以建设“智慧银行”为总抓手,不断推进理念、产品、服务模式的创新。特别要围绕“三农”的需要不断革新,针对农村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多层次、多方式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一是形成以“蜀信卡”、pos、epos终端、自助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乡村金融服务站(点)等系列电子银行品牌为主导的科技金融服务,为农村客户提供全天候、高智能、无障碍的金融服务,消除农村金融服务空白。二是要引入自助服务终端,客户可以在大堂经理的协助下,自助办理开户、开卡、电子银行签约、挂失、转账、充值缴费等各项柜面业务,实现服务零距离,特别是在赶集、春节等重要节点会大幅度减少客户等候时间,提升客户体验度;三是拓展“一卡通”,确保各项惠农政策得到落实。深化“一卡通”代理发放工作,做好“一卡通”合作主办银行,让“一卡通”成为老百姓的放心卡、幸福卡、明白卡。使之成为代理惠农资金发放、日常资金存取、自助借还款、消费结算、代发工资、代缴保险、代收代付水电费等各类收费服务平台。四是加快乡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点规划打造,按照“成熟一户、打造一户”的思路,推动服务站点建设,提升站点服务效能。五是积极推广云闪付,打造云闪付支付应用场景,丰富农村支付模式,增强广大群众移动支付体验,消除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局限。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

“草根银行”“背包银行”这些都是广大农民朋友对农信社最美的称赞和最好的认可,农信社要继续发扬传承这种美德和优势,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拉近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一是强化培训,提高临柜人员整体素质与服务质量。临柜人员是面向客户的窗户,因此,强化对临柜人员职业道德、职场心态、情绪控制、柜面服务技巧、客户抱怨及投诉技巧等内容的学习培训显得犹为重要;二是推行限时服务,缩短客户等候时间。据调查显示,排队等候时间过长,是导致顾客不满的一个重要因素。限时服务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而是农信社对客户的承诺,是一种态度,体现的是信誉感和责任感,因此大力推行限时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柜面服务效率,提高客户满意度;三是简化流程,减少需客户自行办理的手续。面对金融知识较为匮乏、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农村客户群体,业务流程简便快捷显得极为重要。在不违反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需客户自行办理的业务手续,对确需客户自行办理的,工作人员务必要指导到位,避免客户因反复填写单据、操作不成功而引发不满;四是强化员工的团队协作意识,要充分体现“客户第一”的服务理念。对一些在农村地区常出现的挂失、收缴假币等业务,每一名员工都应以积极热情的协作态度及时处理,不推诿、不敷衍、不拖延,切实地向客户做好解释工作;五是做好厅堂服务,强化大堂经理工作。大堂经理是业务骨干、熟悉产品、擅长营销、善于驾驭各种矛盾,是一个网点的服务示范标杆。在农村地区,赶集天、春节等重要节点办理业务的客户较多,大堂经理应及时做好客户分流工作,减轻柜面压力,减少客户等待的时间。对于文化水平低或是行动不变的客户,大堂经理要主动询问并提供帮助,用心倾听,耐心解答,一声亲切的问候和温暖的笑容,将会起到非同小可的良效。

(五)精准市场定位,沉着应对市场竞争 

面对更加自由的竞争,农信社应该做好清楚的认识,找准市场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沉着应对。一是充分发挥农信社点多、面广、人熟、地熟的优势,打好感情牌,加强与当地政府、村社、农民的联系,了解其金融需求,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解决当地百姓的实际困难,为农民回乡创业、就业提供资金支持。二是以网点和柜面服务为支撑,加强农村人民币流通管理与服务。以助农取款为基础,开办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小面额人民币余缺调剂以及反假宣传、反假监测和通信联络代理项目,为偏远农村群众使用现金、兑换零钱、兑换残损人民币提供便利。三是充分发挥利率市场化优势,通过调整存、贷款的利率上限,确定合适、合理的利率水平,找准利润增长点,加强自身金融创新力度,提供多种金融产品的服务,通过提高自身创造利润和控制成本的能力,提升竞争实力。同时,通过利率市场化,确定风险利率水平,自我发现,不断提升风险控制的能力,找准风险收益线。

农村金融市场还拥有着巨大的潜力和进步的空间,农信社要认真贯彻执行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农村振兴战略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精准发力,强化市场定位,提升防控风险的能力,持续、深度地做好普惠金融,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